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非常年轻:21岁的大三学生、22岁的刚参加工作的女孩、35岁的工厂作业员......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痛心。
1、他们连续工作后,不幸倒下......
近日,“河南21岁的大学生彻夜直播后不幸猝死”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据媒体报道,大三的学生李某在实习阶段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了游戏直播的一员。11月10日清晨6点,他结束了自己的通宵直播工作,下午5点30分,被发现倒在租住的宿舍内。
李某的社交平台账号直播记录显示,他在10月15日开始直播,11月5日起开始晚间直播。也就是说,在倒下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好几个通宵。
李某父亲得知消息后,心如刀绞,“我儿子之前体检结果身体健康,家族中也没有猝死病史。”李父认为通宵工作与儿子的猝死有直接关联。
◎ 图:123rf
据李某的室友和同事反映,每次直播一般是9至10个小时,具体时间不固定,但公司要求每个月的工作时长须达到240个小时。此前李某霖上的是白班, 后来公司两次找到他和室友提出夜班要求,当时李某是拒绝的,说自己没上过夜班,担心体力和精力受不了,但经不住公司反复劝导,他最终答应了夜班。
同样令人痛心的,还有另一则新闻——“35岁男子连上23天班,午休时猝死”,前不久刚冲上热搜。
35岁的何某在广东佛山某公司担任作业员,今年8月10日,他结束上午的工作,和往常一样,与同事一起打卡走出车间,准备去吃午餐。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4分钟后,当他步行到走廊中间时,突发晕倒在地,吐血猝死。
何某的哥哥向媒体提供了弟弟2023年的出勤记录,记录显示,7月3日至17日,何某连上了15天班,休息1天,7月19日至8月9日连上22天班,8月10日打了上班卡,未打下班卡。
近年来,“连续加班后猝死”的新闻报道还有许多:
浙江杭州一位22岁女孩,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网络运营工作,连续四五天熬夜加班到凌晨四五点后,心跳呼吸骤停,在急诊ICU抢救了6天最终还是无法脱离危险;
陕西咸阳一位36岁男子,在某汽车公司工作,被发现猝死在出租屋中,亲属查看了工作打卡记录发现,他生前一个月连续夜班,每班12个小时;......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 的定义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 图:锐景视觉
猝死可分为心源性猝死与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指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主要包括冠心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导致的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指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疾病有肺梗死、急性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等。
“心源性猝死约占总猝死人群的70%-80%,猝死从发病到死亡一般不超过1小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肖华介绍。
肖华进一步解释道,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在疲劳、暴怒等强应激下,可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在极短时间内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室速、室颤等情况,此时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心脏无法正常运转,大脑及全身均会因供血不足而受到严重危害,若不及时抢救,将酿成猝死悲剧。
◎ 图:123rf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急性心肌梗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程姝娟结束媒体采访表示,很多心肌梗死的发生都可以找到诱因,或是极度疲惫,或是各种应激反应导致的情绪急剧波动,如吵架、愤怒、剧烈运动、大量饮酒等。
程姝娟曾遇到过一个病例,患者经过一夜的赴美国航行,在长时间的飞行和劳累之后,第二天一早还习惯性外出晨跑,结果在晨跑途中突发心梗被送入医院抢救。
2、当疼痛来袭,很多人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死神的降临看似毫无预兆,其实也有迹可循。
猝死都是有长期原因的,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重压,让大家忽视了健康,当身体出现疼痛的报警信号时,很多人都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忍一忍就没事了”。
◎ 图:123rf
媒体报道,2021年11月,34岁的辽宁某大学研三学生谢某被发现倒在学校的自习室内,被送往医院后不久宣告不治,医院出具的死亡诊断证明书显示,其死亡原因系心源性猝死。
谢某的手机聊天记录和电脑文件显示,导师给他分配了许多繁琐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他不得不长期熬夜。“我一般2点睡,7点半起床过去给老师烧水。”在和同学的微信聊天中,谢某好几次提到熬夜的情况。
谢某也曾和朋友说过自己心脏不好。亲属在翻看谢某的电脑和手机后,发现出事前半年他就因身体不适前往医院就诊过,当时所做的心电图报告显示,存在心律失常。
谢某的同学透露,谢某曾经以心脏不适为由向导师请假,申请回老家完成毕业论文,但未获得允许。在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还熬夜工作至凌晨两点半。
我们不禁唏嘘,如果尽早进行就医,争取更多的休息和治疗时间,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 图:全景视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陈爱兰向媒体介绍,她的心梗病人中,有一名男性起初感觉胸口有“紧榨感”,因为没有影响生活和工作,就没放在心上。后来,他太太他到医院检查。陈爱兰对他进行血管造影后发现,他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已经几乎就快闭塞,距离急性心梗病发不远。
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一个常见原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94%的心梗患者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其他最常见症状为大汗(67.2%)、乏力(31%)、恶心(30.7%)、呼吸短促(29.1%)、肩颈部放射性疼痛(27.9%)、心悸(22.3%)及胃部不适或疼痛(12.8%),只有0.2%的患者无急性症状。也就是说,心梗在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蛛丝马迹。
◎ 图:123rf
医学界普遍认为,出现急性心梗后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2小时,每拖延一分钟,都会有大量心肌细胞死亡。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在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2019年的一项心肌梗死研究表明,我国急性心梗患者从症状发生到入院平均时间为4小时,29%的患者甚至超过6小时。
近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就收治了一名年仅2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惊心动魄。该院主治医师叶贤区提醒,因为心梗的救治以“秒”计算,一旦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胸闷、大汗淋漓等胸痛症状,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求助,不建议强忍疼痛自行前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进刚说:“很多患者在自己身体出现异常后并不认为有危险,或者不愿意麻烦别人,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这个时候就很危险。”
3、“虚假”防猝死的年轻人
当“猝死”的新闻频发引发全网震动,年轻人们开始养生“保命”。
2022年新华网的一份报告显示,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另一项数据显示,在购买养生保健品的90后中,普遍每天吃2至3种养生保健产品,一些人甚至每年要花费5000元以上。
从保温杯里加枸杞,到最近很受欢迎的“防猝死套餐”,年轻人开始指望吃保健品来把身体调理好。
年轻人惜命是好事,但很多人却是表面养生,实际纵欲。
◎ 图:全景视觉
95后程序员小林,说自己“吃保健品比吃饭积极”,工位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然而他每次吃了护肝片后,就心安理得地多喝几杯酒、多抽几根烟;
90后女生洋子,包里装着各种药盒,每天按时按量吃辅酶Q10,但转头就熬夜追剧、打游戏,越晚越嗨......
一边透支自己的身体,一边养生,这不是真正惜命,只是在为自己的放纵寻找心理安慰。
频频冲上热搜的新闻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可以重来,唯独生命不能。人生无常,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无论是工作,还是玩乐。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发现问题及早检查,及时调整身心状态,才是真正的“防猝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