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关键词,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
02, 以民为本
人民群众是创造并推动历史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和国家最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各级党委和政府忠诚担当、靠前指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要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关心关爱广大医务人员,帮助解决医护人员家属生活的困难;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等,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确保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加强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疫情如大考,考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03,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就疫情防控连续召开数次会议,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实事求是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不同防控阶段,遇到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由此应对策略也需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在疫情防控初期,遇到的主要矛盾是患者增多与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工作重点就是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党中央和各方面大力支持湖北和武汉抗击疫情工作,全力提供医疗物资支援,较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和问题。当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是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必须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做好必要防护,不断巩固疫情持续向好形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所以,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复工复产、防控工作“一刀切”等问题。可见,正是做到了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精准的应对措施。
04,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既要求抓住主要矛盾以掌握工作重点,又要求全面看问题以整体推进。疫情防控不只是医疗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又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还要注重科学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因此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义重大。在这场大考中凸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暴露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同时也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在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
05, 顾全大局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历来尊崇顾全大局、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全局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先贤圣人均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家国情怀,他们的这些诗句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而越磨越亮,因为它们都在宣扬着朴素的爱国情怀,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依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全社会的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除了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地抢救病人之外,社区工作人员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市民志愿者积极提供各种服务,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广大普通群众顾全大局,坚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人人都从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集之类的细节做起,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措施,保持理性、消除恐慌,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过硬的文明素养和配合意识大大提高了防控效能,牢牢构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人民防线,这是我国战胜疫情的雄厚群众基础。
06,同舟共济
中华民族素有“尚群”的优良传统,形成了重视群体利益的行动导向,使重视家庭、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特征。在危急关头,国人总是从整体、大局出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心协力以克时艰。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国家统一协调指挥下,全国全社会广泛参与,多省市在做好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派出精锐人员对口支援武汉市及湖北省其他地区;军队系统分多个批次派出医护人员驰援一线,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则源源不断支援主战场;社会上,党员干部和群众齐行动,共同织密基层一线联防联控网,各地还组织各类生活物资支援疫区;众多普通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许多公众人物解囊相捐。许多单位开展了献爱心活动,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建言献策、加大科研攻关。民族地区的群众也自发加入献爱心的活动中,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国际友人也纷纷行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不仅有效防控了疫情,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07, 坚韧不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从来就有不屈的优良传统,在应对一次次灾难的伟大斗争中奋起,今天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民族,如果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之从苦难走向辉煌,那答案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经受的一次次苦难中坚持下来,恰恰是因为中国人品格中的坚韧。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为了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白衣天使“连轴转”,施工人员“三班倒”,车间工人“白加黑”,这些都定格为震撼心灵的生动画面,折射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永远砥砺我们奋力前行。中国人民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压不倒摧不垮,任何风险和挑战都不可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08, 生于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思维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前提,是贯通疫情防控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的精神条件。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忧患意识鲜明体现在及时果断阻止疫情蔓延的重大决策上。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审时度势、综合研判,迅速作出部署,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1月22日,党中央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如果当断不断,必定反受其乱。忧患意识还鲜明体现在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上,从武汉到湖北,从华中到各地,打响了一场全覆盖、全方位、全民参战的抗疫人民战争,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忧患意识亦鲜明体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掌控上。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中央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适时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减少、化解、弥补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09, 勇于担当
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确诊病例不断飙升,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同舟共济,既立足当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放眼长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中国采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防控和救治举措,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坚决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彰显了中国的担当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全世界强烈感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共同开创和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所在。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中国抗击疫情所作的巨大努力,彰显了负责任大国担当,为世界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军事学硕士。曾经分别在原沈阳军区、原南京军区、东部战区服役,在基层部队担任过连队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团宣传股长,并多年在作战部队师旅团机关、省军区机关和战区陆军机关工作。荣立三等功3次
长年醉心于业余写作,已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事史林》、《名人传记》等军地报刊发表散文、时评、杂谈、人物传记等作品近百万字;多篇作品在军内外获奖,多次被评为军区级学术研究、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曾为《中国国防报》专栏作者、《后勤学术》等杂志特约编辑。
刘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军事学硕士。曾经分别在原沈阳军区、原南京军区、东部战区服役,在基层部队担任过连队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团宣传股长,并多年在作战部队师旅团机关、省军区机关和战区陆军机关工作。荣立三等功3次
长年醉心于业余写作,已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事史林》、《名人传记》等军地报刊发表散文、时评、杂谈、人物传记等作品近百万字;多篇作品在军内外获奖,多次被评为军区级学术研究、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曾为《中国国防报》专栏作者、《后勤学术》等杂志特约编辑。